康宽军、男、35岁、中共党员、江西上犹人,大专学历、2019年3月-2021年7月在上犹县国家开放大学就读法律事务专业。2017年以来,他一直坚持以人民为中心,踔厉奋发、恪尽职守、脚踏实地、善思钻研,在基层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了不平凡的业绩。在他的带领下,富湾村完善了基础设施、强化了组织建设、发展了富民产业、提升了民生品质,成功摘掉“十三五”深度贫困村、软弱涣散村、零产业村的帽子,实现美丽蝶变,村民生活如芝麻开花节节高,越来越幸福。2020年获得全国“敬老爱老助老模范人物”、2022年06月30日当选中共二十大代表、2021年11月26日当选中国共产党江西省第十五届委员会候补委员、委员(2023、12递补)。
2017年以来,他一直坚持以人民为中心,踔厉奋发、恪尽职守、脚踏实地、善思钻研,在基层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了不平凡的业绩。在他的带领下,富湾村完善了基础设施、强化了组织建设、发展了富民产业、提升了民生品质,成功摘掉“十三五”深度贫困村、软弱涣散村、零产业村的帽子,实现美丽蝶变,并荣获“江西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”,村民生活如芝麻开花节节高,越来越幸福。
该同志6年如一日的坚守,把时间和精力全部倾注在富湾村的发展建设上,用行动书写了基层村书记的责任担当。
一、满腔热血,投身家乡发展
他是一名退伍军人,2007年入伍,2010年退伍。3年的军旅生涯,他不仅入了党,更塑造了坚毅的品格,培养了拳拳为民之心、报国之志。在军队中,他表现优异,荣获“优秀党员”“优秀士兵”“三等功”等多项荣誉……
退役后,他选择自主择业,从事机械加工行业,月收入高达万元,生活条件虽然不错,但游子在外,心中魂牵梦绕的依旧是家乡故土。直到2017年,组织上找到了他,问他是否愿意回村里工作。起初,他犹豫了,一边是考虑到家庭经济负担,一边是哺育自己成长的家乡,但经过几天几夜的思考后,他毅然决定放弃个人高薪职业,带着一腔热血,投身到为家乡建设中。
二、建强组织,夯实战斗堡垒
一个村子要想发展得快、发展得好,就必须要有一个坚强有力的党组织。为此,他坚持把加强党组织建设作为工作首要重点。
优化队伍结构,壮大党员力量。长期以来,富湾村党员队伍偏“老龄化”“低学历化”,他清楚的意识到,必须得先从党员队伍抓起。他四处奔走,访友窜户,同村里的年轻人、致富能人、毕业大学生等深入交流,在他的热情感染下,一批政治素养好、工作能力强、干事劲头足的“新鲜血液”吸收到了党组织中来。现在,富湾村党支部有党员44名,大专及本科学历党员11名,研究生学历党员2名,35岁以下年轻党员11名,党员队伍不断壮大加强。
创新管理机制,发挥党员职责。为了更好地激发党员履职尽责激情,他提出了“党建+网格”模式,将全村19个村民小组划分为3个综合网格区,对党员“设岗定职”,党员与网格服务管理融合,全面激发党员活力,建立辐射全村的“党支部+网格+党员+群众”四级服务管理网络,形成党支部抓网格、网格抓党员、党员服务全体群众的党建引领格局。
三、创新思路,村级产业蓬勃兴起
乡村要想发展,村民要想致富,就得要有产业。
过去,富湾村一直以传统农业为主,在家村民收入低,村集体经济薄弱。于是,他主动带队外出参观考察,学习先进做法,最终决定引进大棚蔬菜种植产业。建果蔬大棚基地,必然涉及到征地。一开始,受长期以来小农思想束缚,群众对大棚蔬菜前景很不看好,尤其是涉及征地的群众对田亩界址怀有顾虑,很不配合。为消除群众不解与质疑,他将所有待征收土地进行航拍,标注田块、厘清边界,画出效果图,拿出发展前景规划,制定合作模式,挨家挨户的解疑答或。村民们被他的真诚打动,打消了顾虑,获得大家的支持,建成了110亩高标准大棚。
按照“党建+企业+农户”的模式,通过“日常管理收入、务工采摘收入、租金收入、村集体收益分红”等四条路径,有效链接脱贫户30多户获得分红,以日常管理、务工采摘形式吸纳约20人实现家门口就业增收,月人均增收1200元,村集体经济年增收5万元。有了成功先行探索,他又继续想办法,拓宽产业“路子”。现已形成了“一园一区一基地”的产业布局,即110亩生态果蔬采摘园、350亩脐橙种植区、食用菌基地,“三驾”齐驱带动村庄发展好起来、村民腰包鼓起来,村集体经济超过80万元。
四、情系百姓,民生事业蒸蒸日上
从群众中来,到群众中去。他以“时时放心不下”的为民情怀,始终将群众的急难愁盼与冷暖放在心头。
怀为民之心,真情润泽一方百姓。今年80多岁的脱贫户陈金秀是一位孤寡老人,也是他的帮扶对象。由于健忘,陈奶奶总是丢三落四,他总是不厌其烦帮忙寻找,光是帮找身份证就找过20多遍了。正如陈金秀所说,“还好有康书记,隔三差五都会到我家看看。”靠着“一心为民 一心爱民”的工作理念,他让群众感受到家人般温暖,成了大家的“贴心人”。
办孝老食堂,夕阳事业蒸蒸日上。在日常上户走访中,他发现全村许多留守老人,这些留守老人独自在家,行动不便,娱乐活动少。为此,他主动对接民政部门,积极向上争取资金,在村兴办“孝老食堂”,为村里老人提供了一个吃饭休闲、娱乐开心的好去处。自“孝老食堂”兴办以来,全村60岁以上老人每天中午都能用很低的价格吃到营养卫生的午餐,不仅解决了留守老人吃饭难题,老人们还能在孝老食堂聊天看报、弹奏乐器,丰富了群众的精神生活,赢得了群众的好评。同时,他还发动社会力量参与,组建“红马甲”志愿服务队,定期在孝老食堂为老人们整理仪容、剪发剪甲,累计开展志愿服务活动100余次,老人们都夸“孝老食堂就是幸福食堂!”
补短板强弱项,基础设施不断加强。原富湾大桥年久失修成危桥,群众迫切希望重修桥梁。为此,他借助相关部门对口帮扶的机会,成功争取了项目资助。不到半年时间,一座总投资123万元的“军民连心桥”竣工通行。在富湾村上下村组,数十亩农田一直以来没有灌溉水渠,农户们通过抽水灌溉。他得知情况后,多次与帮扶单位对接,争取了20余万项目资金,兴建了一条新水渠。在他的努力下,富湾村交通便利、基础设施完善、村庄面貌焕然一新,村民们喜笑颜开。
振兴正当时,奋勇立潮头。作为扎根农村的基层党代表,他亲身参与并见证了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,更加感受到时代的召唤,他更加有了信心,继续带领全村人民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,舍我其谁的责任感,蹄疾步稳的走在乡村振兴发展康庄大道上。